总体来说,美国在二战之前,已经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了。整个二战期间,美国作为同盟国工厂,开足马力给几十个盟国提供了物资和军火,对战争胜利有着不小的贡献。
不过,物资可不是免费的。打仗期间大家可什么货币也不认,只认黄金。所以只要是军事战略物资,国家之间结算主要都是靠黄金的,所以等二战接近结束的时候,美国靠卖东西居然累积了当时全球超过70%的黄金储备。
随着战争局势明朗,大家都渴望建立一个新的全球秩序,重新恢复安居乐业的生活。当时各个国家有一个重要的反思是,由于经济环境不佳,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,所以各国都开始不顾大局,开始搞各种贸易战,加关税,相互制裁等等各种事,这样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下滑和全球经济体系的失灵。如果大家都搞贸易保护主义,最后日子过不下去的国家只能孤注一掷,用战争的方式试图重新洗牌,这对全世界都是很危险的。
于是在1944年7月,全球四十几个国家的几百名政要、学者和经济学家,齐聚美国的度假疗养胜地布雷顿森林,商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大计。
这个时候,大部分欧洲国家因为战争,工业体系被破坏了个七七八八,还都欠着美国的外债。而美国不仅靠兜售战争物资囤积了大量黄金,自己的科技和军事水平也在这场战争中突飞猛进。强大的实力已经不可逆转,那么新的体系肯定是要围着新的带头大哥转的。
所以,美国当仁不让地提出了以美元为核心的新货币体系。主要思路就是:各国都来使用美元,用美元交易和结算。另外,这些成员国需要将自己的货币和美元挂钩,设定一个固定汇率,上下只能浮动1%,否则政府就要下场干预。当然,并不是每个国家都信任美元,所以美国说美元可以挂钩黄金,价格是35美元一盎司。美国政府保证,只要你拿着美元,随时可以找美国政府兑换黄金,反正当时美国的黄金储量也多。
当然,这种机制看起来虽然还是有点金本位的影子,但万一出现重大危机,美元还是可以开印的,所以不用那么死板。而平时正常日子里,大家本质上还是挂钩黄金,美元相当于一个代金券和兑换券。这就是我们课程开头说到的,美元也叫“美金”的原因。
如此一通操作,美元已经接近成为实质上的全球通用货币了,不过这个周密的计划还差最后一步。
美国在二战中虽然是最大的赢家,在战争中也大发其财,但有一个后果美国自己也是绕不过去的。那就是在战争中,美国各种工厂企业都大量增加产能,开足马力生产,而庞大的工业机器一旦开转,想停可是没那么容易的。比如开战时美国钢产量大概是4000万吨的水平,而战争结束之后五六年还是狂飙到了8000多万吨。这么大的产能,光靠美国人自己是消化不了的。一旦产能过剩太长时间,新一次的经济危机又不可避免了。
既然自己消化不了,美国人很自然地想到了出口,而战后百废待兴的欧洲,尤其是西欧正是一片好地方。于是从1948年开始的四五年时间里,美国人实行了著名的“马歇尔计划”。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,送钱给欧洲人,来帮助他们恢复经济。这里的“送”并不是开玩笑,马歇尔计划前后涉及金额超过百亿美元,其中10%是借款,90%是直接赠送的。
不得不说,这个计划看起来好像吃亏,但实际上带来了长期利益。马歇尔计划至少有三个好处:第一,虽然赠送的钱不需要还,但西欧国家总要做些让步。所以为了拿到援助,这些国家首先要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,还要撤销关税壁垒,放松外汇限制,等等。第二,实质上由美方主导的欧洲经济重建,也大大增加了欧洲国家对美国的政治亲和度和经济依赖性。最后,这个方案让美元成功在欧洲大陆流动了起来。这三点无论哪一条,都再次增强了美国的西方霸主地位。
正是靠着这一系列如今看来不得不说非常明智的举措,美国奠定了自己货币和金融的世界绝对主导地位,也为其后来攫取各种利益打下了基础。
不过,再周密的计划也会有漏洞,虽然“布雷顿森林体系+马歇尔计划”的设计的确巧妙,但在经济规律面前,它还是显露出了一个破绽。下节课,我们来讲讲这个体系出现了什么问题。
谢谢你的收听,我们下节课再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