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徽六年(655年),高宗欲废王皇后,另立太宗时期的才人武媚为后。朝议此事,褚遂良首先坚决反对,引先帝嘱托之言,以传统伦理道德厉诫:“愚臣上忤圣颜,罪合万死,但愿不负先朝厚恩,何顾性命?”他把作为礼器的笏板掷于殿上,说“还陛下此笏”,并表达不顾一切的态度,“乃解巾叩头流血”。然高宗为此龙颜大怒,之后成为皇后的武则天亦对褚遂良恨之入骨。
褚遂良因喋血忠谏受到惩罚,迁潭州都督。显庆二年(657年),又转桂州都督。没过多长时间,又迁爱州刺史。当时的爱州在今天越南境内,经济落后,气候严酷。赴任第二年,褚遂良便客死他乡,卒年63岁。
“神龙革命”之后,武则天时代宣告结束,唐朝再回主脉,褚遂良谥号“文忠”。
回想唐太宗生前,颇善识人,谓其“忠烈”。观其一生,虽不比后来的颜真卿更为悲壮,但“忠烈”一词,亦堪当之。
宋代朱长文《续书断》中评价其人:“古之所谓临大节而不可夺者,褚公有之。”
宋代刘熙载《书概》中说:“书,如也,如其学,如其才,如其志。总之曰,如其人而已。贤哲之书温醇,俊雄之书沉毅,畸士之书历落,才子之书秀颖。”
那么,为人如此耿介忠烈的褚遂良,其书法的风貌又是怎样呢?
遂良其书,遒丽空灵
史上对褚遂良书法最高的评价,应属清代学人刘熙载在《书概》中的论述:“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,颜平原得其筋,徐季海之流得其肉。”有唐一代,名家书法大多受其影响,虽各有变化,但各取其法乳。
关于褚遂良书法,刘熙载评语中说到“筋”,也说到“肉”,唯独没有提及一个词:“骨”。在将欧、褚两人相提并论时,言其皆“于遒逸二字各得所近”,分而述之,“欧其如龙威虎震,褚其如鹤游鸿戏乎”?所谓“鹤游鸿戏”,无非依然强调其阴柔、灵动、流美。
在“书如其人”的逻辑当中,褚遂良为人既然如此耿介忠烈、铁骨铮铮,为何其笔墨之间未见与之相应的骨力与忠烈之气?究其原因,或许与其个人的具体取法有关。
唐张怀瓘《书断》中云:“褚遂良善书,少则服膺虞监,长则祖述右军。”褚遂良少时学书,受欧阳询和虞世南影响。其早期作品《孟法师碑》《伊阙佛龛碑》中,都能看到欧、虞二人的影子。但以《孟法师碑》为例,横和撇的用笔又显然存有隶书用笔的残留。他誓死忠诚的唐太宗,引领天下学王之风。太宗形容如“飞鸟依人”的他,当然不会望旗而逆行,而王羲之书法总体审美特征是俊美飘逸。
在《书断》当中,张怀瓘评价褚遂良:“真书甚得其媚趣,若瑶台青璅,窅映春林,美人婵娟,似不任乎罗绮,增华绰约,欧、虞谢之……”其中关键词值得重视:“媚趣”“美人婵娟”“罗绮”“绰约”,无一不是关于女性审美的词汇,试问其中哪一个与阳刚之美有关?
观《兰亭集序》,虽然精美绝伦,然总有雕饰过多之嫌,终不如《姨母帖》等作更显萧散简远,能够体现真正的魏晋风度。存世能见的褚遂良临《兰亭集序》,人称超过冯承素的版本。就算保守评价,也不亚于冯氏临本。于王氏书风用笔之精到,足见其心追手摹的功夫之深。长此以往,难免潜移默化,下手便随肌肉记忆。
诚然,褚遂良的书法有其独特的创新,比如其在追求瘦劲的同时,强化了笔画的向背,从而增加了结构的张力;另外,突出了用笔的提按,增加了线条的弹性,但是正因如此,也导致了力道之“中怯”。清代梁巘《评书帖》云:“褚书提笔‘空’,运笔‘灵’。”说法确有道理,但同时伴随的可能是骨力的缺失。以《雁塔圣教序》为例,单看其竖画之无比纤细,且过度扭摆,“瘦硬清挺”这一评价也难以成立。而其“但轻浮缺乏沉着”的评论,却无不中肯。
说来道去,作为二王书风一脉代表人物的褚遂良,在帖学世界得其多少骨力,这是一个令人质疑的问题。
回到之前所说的“字如其人”的逻辑当中,个性耿介刚烈的褚遂良,终未能写出柳公权笔下的骨力。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,他的政治行为固然呈现出了忠烈气概,然相比同样以忠烈名垂千古的颜真卿,他的书法终未体现出类似颜体当中的宏大、肃穆、凛然不可侵犯的气象。
综上所述,“书如其人”的法则和规律,至少在褚遂良这里部分失灵了。其为人耿介忠烈,其书法遒丽灵动,一刚一柔,显然“人书不一”。
人书不一,原因何在?
“人书不一”的现象出现在褚遂良的身上,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
有一种观点以为,并非“人书不一”,在某个角度依然“人如其书”。褚遂良其人其书的共同特点,乃是对法的高度重视。说到“法”,意谓最高法则与规律。无论褚遂良政治生涯中对儒家道统的恪守,还是在书法创作中对笔法规律的探究,都统一在了对“法”的遵循与实践当中。
道德之法,往往非黑即白,非善即恶,即使中庸之道,亦有中庸之理;艺术之法,往往各有千秋,百家争鸣,即使表里不一,亦有矛盾之因。
学者张金梁在《书异其人:论黄庭坚其人其书》一文中曾对此悖论有自己的分析:“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诸多对矛盾而又同处于统一体中,诸如善恶、忠奸、好恶、亲疏、公私、静躁、急缓、新旧等,它们在不同时期、不同环境及对待不同的人物事件上,一个人很可能会用绝然不同的两种表现形式,为人是这样,为艺更是如此,且可塑性更强。”
《金刚经》中云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想到这一句,仿佛释然一半。《道德经》中亦云:“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”想到这一句,仿佛都释然了。
不知各位方家对此作何感想。
(作者系中国书协会员、湖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)
来源:2023年第35期《书法报·书画天地》
责编:黄菲菲
欢迎订阅
2024年度《书法报·书画天地》
2024
点击图片 开始订阅
《书法报·书画天地》
国内统一刊号CN42-0062
编辑部热线:027-86780331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